首页 资讯科技健康体育时尚汽车房产财经新闻教育

河池:易安家园党旗红

http://www.nnjjnews.cn/    2019-08-09 17:08   新闻来源:/    

党建引领破难题 易地搬迁惠民生 河池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建工作成效明显

作者:黄宏祥(广西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)通讯员:陆庆勇

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,河池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、自治区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决策部署,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重中之重的“硬骨头”来抓,通过深化“党建+脱贫攻坚”,以“四抓四促”为抓手,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作用,实现“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安居、可致富”的目标。目前,河池市已完成投资110.34亿元,建设移民安置住房4.04万套,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累计已搬迁入住17.38万人。今年5月,全区易地扶贫安置点基层组织建设学习交流会在河池市环江县召开,河池市党建引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经验在全区推广。

抓思想动员,促搬迁群众“搬得出”

群众故土难离、乡情难舍的情结是易地扶贫搬迁的“隐形”障碍和最大阻力,为破解这一难题,河池市充分发挥搬迁地党组织和党员作用,通过现身说法宣传动员、实地考察宣传动员、先易后难宣传动员,让搬迁群众“搬得出”。

现身说法宣传动员。成立由已搬迁入住党员组成的“先锋宣传队”,采取“圩日谈、村屯讲、入户说”的办法,以现身说法的方式,通过圩日集中座谈宣讲搬迁政策、好处,进村入屯到户宣传安置点交通、环境、就医、就学、就业等的优势优点,做好搬迁群众思想工作。共成立“先锋宣传队”87支,组织400多名党员开展宣讲。

实地考察宣传动员。组织老党员、村屯代表、乡贤能人到已建成的安置点实地考察,现场感受安置点的便利,增强他们易地扶贫搬迁的信心和决心,引导他们返回村屯讲见闻、谈感受,实现“一带多”“点带面”式的宣传,为易地扶贫搬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。共组织各类易地扶贫搬迁现场考察179次,1.9万人次参与现场考察。

先易后难宣传动员。开展“我是党员我带头”活动,动员搬迁地党员率先垂范、带头搬迁,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以来,644名搬迁地党员均带头搬迁、带头入住。由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、驻村工作队员、结对帮扶党员“混搭”成立“项目攻坚小组”,按照“先搬小、后搬老,先就业、后搬迁”的办法,推动易地扶贫搬迁顺利推进。目前,全市共组建338个“项目攻坚小组”,成功动员1.1万户群众“搬出”。

抓堡垒建设,促搬迁群众“稳得住”

突出政治功能,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,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,切实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的建设工作。

优化组织设置强网络,提高党组织引领力。坚持“围绕项目抓党建、抓好党建促项目”。在县级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临时党委11个,在安置项目(点)成立临时党(总)支部182个,在项目地设立政策宣传、土地征用、搬迁动员、工程建设、信访维稳、后勤保障等党小组486个,把党组织建设覆盖到项目、延伸到工地。临时党(总)支部根据安置点规模和党员数量等情况,采取“单独建、联合建、挂靠建”等灵活方式,在3个月内组建安置点党组织,确保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始终覆盖安置点。目前,全市完成易地移民搬迁任务的96个安置点中,已建立党组织50个,派驻党建指导员46名。

建强党员队伍拢人心,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。从搬迁移民党员中选出42名思想政治素质好、领导能力强、作用发挥好的党员担任安置点党组织书记,对暂无合适人选的,下派8名在职或退休干部驻点担任安置点党组织书记,确保安置点党组织“带头人”个个过硬。加大安置点党员发展力度,积极引导懂政策、守法纪、支持搬迁工作、带头作用好的搬迁群众、复转军人和返乡青年向党组织靠拢。用好党校课堂、网上课堂、一线课堂、农家课堂等载体平台,开展安置点党员培训班517期,培训2.58万人次,训强安置点党员。

整合资源夯厚基础,强化党组织的统筹力。按照安置点组织设置落实运转经费、党员教育培训经费、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等,确保安置点组织正常运转。坚持有场所、有设施、有制度的要求,采取新建、购买、租赁等方式,建立片区党群服务中心(站)。目前,已成立党组织的50个安置点均建立党群服务中心站,活动场所平均面积达123.75㎡。同时对拟设立村(居)民委员会的较大规模的安置点,均预留300m2—500m2的村级活动场所。

抓管理服务,促搬迁群众“能安居”

坚持党建引领,建立“四联”机制,积极引导安置点党组织和党员发挥好组织群众、宣传群众、凝聚群众、服务群众的作用。

实行“党群联心”。结合“5321”工作法,开展“我为发展出力”“党员承诺践诺”等邻里互助、社会帮扶活动,以安置点党员中心户为单位,组织成立党群互助组,发放党员“联心卡”,组织搬迁群众在红白喜事、起房造屋、小孩托管、老人照看等方面开展互助,构建团结和谐的邻里关系。截止目前,644名安置点党员共为移民群众办好事实事6400多件。

实施“感恩联动”。开展“脱贫奔小康党恩永不忘”感恩教育,组织安置点党员群众开展以“讲过去比现在、讲发展比奉献、讲家风比德”为主要内容的“三讲三比”宣讲活动,激发安置点党员群众感恩党、奔小康、促振兴的热情干劲,目前,全市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展感恩教育570场次,教育安置点党员群众11万人次。

推行“服务联抓”。坚持“一月一主题”,由安置点党组织牵头设立党群服务点,定期联合人社、科技、农业等部门深入集中到安置点开展现场招聘、医疗卫生、助残帮扶、文化下乡等志愿服务活动,轮流组织安置点党员为移民群众提供落户就业、养老保险、计划生育等生产生活服务,促进搬迁群众“安居乐业”。目前,全市共组织开展安置点志愿服务活动1740多场次,受益贫困群众2万多人。

推广“治理联手”。深化“党领民办、群众自治”工作模式,构建“联合党小组”“党群理事会”“产业协会”“户主会议”的“一组三会”党群共治机制,推动移民自治管理和自我服务,在已建成的96个安置点中成立党群理事会,并推选政治素质好、热心公益、带富能力强、群众公认、有一定议事能力党员群众担任理事会成员,积极构建群众问事、党小组理事、党群议事、党员办事、群众评事的工作机制,实现移民群众的事自己议、自己办。

抓后续扶持,促搬迁群众“可致富”

强化后续脱贫措施,加强安置点党组织对服务群众资源的整合利用、精准安排,组织带领搬迁群众脱贫致富、共奔小康。

推行“六个一”扶“困”。由安置点党组织牵头,分门别类为搬迁贫困户精准提供“六个一”扶持项目(即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公益性岗位、一个有稳定收入商铺门面、一份相对稳定务工收入、一份贷款或土地入股收入、一份相对稳定的产业收入、一个就业创业平台),确保搬迁贫困户有稳定收入。全市累计落实后续扶持资金11.94亿元,签订协议发展特色农林业、劳务经济、现代服务业、光伏产业等带动移民就业17.45万人,全市共有6.54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易地发展脱贫。

建设“红色”扶贫车间扶“弱”。由安置点党组织牵头,建立厂房式就业扶贫车间或居家式就业扶贫扶贫车间,组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从事农产品加工、手工工艺、种养殖等生产活动或来料加工业务,确保每个安置点至少有1个有一定经济附加值的产业覆盖。截止目前,全市已建成的安置点全部实现1—2个特色产业覆盖,累计引进企业93家,建成扶贫车间1348个,解决2.4万就业困难的贫困人口就业。

[责任编辑:水中鱼]
×